当前位置:首页>在线访谈 > 正文
绿满城乡处处景“醉”美古城入画来——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纪实
【来源:开封日报】 【浏览:561 次】 2021/7/1 17:55:04

全媒体记者张仲鹏通讯员   宋长新

核 心 提 示

早上七点的“一渠六河”一片绿意盎然。在临河公园里,不少市民赶早在这里散步、打太极、跑步、健身,甚至还有一些上班族特意穿过这里步行上班。 

“我怀孕了,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心情就特别舒畅。因为这里水清景美,绿化也好,还有花可以欣赏,空气清新,对胎儿生长发育有利。”市民车娟说。 

“感觉到心情相当舒畅,精神好。为什么呢?这个地方风景太好了。你看绿化、道路,还能享受新鲜空气,这让我们感到很高兴。”市民杜智勇说道。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书明高兴地说,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落实省委、省政府“森林河南”生态建设和国土绿化提速行动部署,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和抓手,深入开展市区城市绿化、县城和城市居住区绿化、乡村绿化、生态廊道绿化、河湖渠绿化、林业生态建设、单位庭院绿化、全民义务植树等八大国土绿化工程,推进城、乡、路、河全面增绿,总体生态水平获得明显提升。2019年、2020年,市林业局连续两年被省林业局授予“森林河南生态建设目标考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城乡生态绿地系统基本成形

国土绿化行动是改善人居环境、加快生态修复步伐、促进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我市坚持以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为依据,以“全域植绿、绿满开封”为目标,大力实施八大工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气魄,扎实有序开展国土绿化提速提质行动,努力打造天更蓝、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建设绿意满满、生机盎然的生态宜居家园。 

穿行在绿树葱茏的国道、省道、县乡道,人在景中游、车在绿中行,一路繁花相送,绿树成荫。到过或路过的游客,无不对开封的绿化成就赞不绝口。 

我市坚持狠抓全域植绿、局部补绿、拆墙透绿、点面提绿、线带厚绿、精细养绿的原则,对城区实现绿化全覆盖。 

坚持国土绿化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通过土地流转、分红、吸纳贫困户就业等方式,不仅实现村庄绿化,而且帮带贫困户脱贫致富。 

通过以上诸多举措,2019年以来,我市累计完成国土绿化71.14万亩(其中2019年21.34万亩,2020年27.7万亩, 2020年22.1万亩)。 

其中,主城区和各县建成区新增绿化3.3万亩,城市面貌和环境质量提升明显。完成乡村居住区绿化提升6万亩。在全市所有乡镇新建了面积不小于15亩的乡镇休闲公园,对2000余个行政村进行绿化美化提升,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乡村65个、省森林乡村示范村80个、森林特色小镇10个,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完成道路绿化2440公里、19万亩,县级以上公路(含高速公路)绿化率达95%,基本建成了市县乡村互联互通的廊道网络。完成21条骨干河流堤岸绿化300余公里、3万亩,河流堤岸绿化率达95%。新建、更新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28万亩,在黄河滩区以草压沙发展优质牧草和万寿菊等12万亩。目前,点、线、面相结合的市域森林体系和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乡生态绿地系统基本成形,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带魅力凸显

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抓手,使得黄河开封段愈加漂亮,更加多姿多彩。 

在谋划实施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带建设中,我市坚持“绿为底、水为带、文为珠、业为基、人为本”,建设内容包括绿化提升、园路建设、小品建设、驿站和节点建设等。总体布局是“一轴、一带、两线、三片区、十五个景观节点”。示范带总长21公里,面积3876亩,总投资13亿元。其中,示范区段长度7.5公里,面积约为1650亩,投资为5亿元;黄河大堤段长度13.5公里,面积约为2226亩,投资8亿元。目前,示范带建设绿化提升任务已经全部完成。 

示范带规划建设凸显“生态修复、保护为先”理念,注重保留原有的林田湿地坑塘,主要种植泡桐、柳树、国槐等乡土树种,以特色小乔木、花灌木、景观草等作为点缀和补充,营造自然式生态景观。凸显复合型廊道功能带动高质量发展,将生态廊道建设和文旅研学、高效农业、群众增收融为一体,沿途增设旅游休闲配套、研学基地、湿地公园、现代农业等设施,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凸显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以黄河文化、宋文化、悬河文化展示为主线,打造“黄河之殇”文化展示区、“黄河之魂”文化传承区、“黄河之光”文化弘扬区,用生态绿廊串起一个个散落的历史文化遗迹,尽显“黄河明珠、八朝古都”开封的文化内涵。目前,在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带建设基础上,市委、市政府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正抓紧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开封段全线高标准建设提升工作,6月底前慢行系统全线贯通,年底前取得重大突破,全线建设完毕,力争做到全省领先。

3森林产业体系特色鲜明

当年焦裕禄同志为了防风固沙在兰考培植的泡桐,因得益于黄河故道得天独厚的土质,生就了“会呼吸”的特质,成为民族乐器最佳的音板原材。如今,泡桐成就了兰考年产值超亿元的民族乐器制作产业,也成就了兰考中国民乐之乡的美誉。 

我市林业产业立足开封地域、气候特点,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 

特色木制品加工形成支柱产业。古典乐器、家具制造、板材加工已成为兰考县、尉氏县、杞县等的支柱产业,仅兰考县木制品加工业年产值就达200亿元,成为兰考县三大经济支柱之一。杞县坤森木业为豫东地区最大的杨木聚合板加工企业。 

特色林业产业基地稳步发展。2019年以来,我市新建花卉苗木基地6.2万亩,新增特色经济林5.5万亩。我市已逐步形成尉氏县张市、沙沃万亩大桃基地,通许县优质早熟苹果基地,杞县团城柿树基地,祥符区、兰考县优质葡萄、石榴等特色产业基地,全市果品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对不宜种植树木的黄河滩区,我市结合生态治理、脱贫增收要求,引导农民退耕还草、还湿,以草压沙,积极发展种植菌草、万寿菊、紫花苜蓿等优质草本12万亩,不仅有效压治了风沙危害,还带动了畜牧、加工、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目前发展迅速,预计生态草场面积将扩大为20万亩以上。 

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逐渐形成品牌。我市的林粮、林养、林蜂、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面积达25.1万亩,形成稳定规模。生态旅游发展迅速,开封万岁山国家森林公园、祥符区西姜寨生态科普大棚、兰考县泡桐花节、尉氏县张市桃花节等特色生态旅游品牌享誉省内外。

4森林服务和文化体系不断完备

稳步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全市新建公共游园、小微绿地等200余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16平方米,基本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市民提供了方便的休闲游憩场所。 

科学布局大型生态场所建设。我市启动兰考县省级森林公园、尉氏县贾鲁河省级森林公园和杞县国储林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建设。全市森林公园总数达到10个,其中,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其他6个。谋划通许县岳家湖、龙亭区柳园口、兰考县金牛湖、兰考县凤鸣湖4个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已全部通过了规划评审,进入建设期。目前,每个县均至少拥有一处大型生态休闲场所(300亩以上),大型休闲场所20千米服务半径覆盖市域面积70%以上。 

休闲绿道初步成网。我市新建集游憩、健身、绿色出行功能为一体的休闲绿道197千米,全市绿道总里程达到319千米,沿黄生态廊道、环城墙公园、“一渠六河”等主要休闲场所基本实现绿道连通。 

持续完善生态科普场所。启动开封市百木园林木科普基地暨“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面向社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态科普和义务植树服务保障,是开封市首个“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这标志着开封市生态科普和义务植树尽责体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全市共新建义务植树基地11个,近年来约5万人到基地义务植树40余万株。各县区依托大型生态场所,配备完善生态标识系统,增设科普宣传设施,建设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每个县区至少有一处参与式、体验式生态教育基地。 

古树名木保护体系和制度更加完备。我市开展了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普查,共普查到古树名木2097株、后续资源25657株,已全部进行登记。《开封市绿化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保护管理的意见》(汴绿文〔2021〕2号)的印发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保护主体等,把林业、城管、住建、规划等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清楚划分。 

启动市树评选。按照我市“创森”工作要求,市林业局向市人大农工委进行了汇报、沟通,经广泛征求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资源规划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意见,召开专家研讨会,制定了《开封市市树评选实施方案(草案)》,目前正待市政府常务会审议研究。 

此外,市林业局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林场)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全面系统开展森林防火培训和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所有国有林场森林防火巡查队伍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全部建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各类防灭火物资器材412件,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9‰以内。该局每年防治各种林业病虫害近200万亩次,其中防治美国白蛾约100万亩次,完成美国白蛾防治目标任务,2020年全市无公害防治率为91.85%,成灾率为0.55‰,远低于省规定成灾率标准。这使得森林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极大地保护了森林安全。

图片说明 


图①“一渠六河”靓。          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图②兰考桐花香。          全媒体记者   赵文建   摄 

图③开港大道绿意浓。       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图④沿黄廊道生态美。       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原文链接